教师游学培训要兼顾“学”和“游”
王营
暑假期间,各地安排的教师“游学”活动逐渐增多,而这少则5天、多则两周的学习,也成了参与者的“能量补给站”。有老师表示,游学游学,不只是学,也有“游”。在日程安排中,每周要尽量空出一天或半天自由活动。
“游学”培训,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游”中“学”,或者是在“学”中“游”,以此获取教育教学的理性或感性知识,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强调在读书、做学问的过程中,既要埋下头来,读大量的书,学习书本知识;又要走出家门,游历万方,学习实践知识。
“学而不游”是各地教师培训机构通常的做法。无论是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还是针对骨干教师、校长的培训,一般情况下往往先由教师培训学校提供一个具体的安排方案,然后根据培训主题,聘请本地区或外地教育专家作报告,利用3—5天的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形式大多采取专家讲、学员听和记方式,培训结束时,举行一个简单的考试,最后每人发一张结业证书。这种培训的好处是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足是学员只能学到一些指鳞片爪式的“碎片化”知识,而且边学边忘,很难在教学实践发挥作用。
一些地区也意识到了这种“学而不游”式培训的不足,他们认为,只有把“学”和“游”结合在一起,把教师安排到教育发达地区进行游学式的培训,才能取得最佳培训效果。同样的培训,如果安排在家门口,老师们的精神不会那么集中。可能要操心学校、家里的事,或者听着觉得没意思就走了,讲座之后很少会人有讨论。但在外地和原本的生活有所隔离,就不一样了。
更常见是一些“游而不学”式的培训。笔者所在的教研部门经常收到一些外地教师培训机构的通知和电话,这些培训的组织人员巧舌如簧,软磨硬缠,最后好不容易领导批了,千里迢迢赶到培训现场,却令人大失所望。
培训也往往安排3-5天,第一天上午是开幕式,弄了当地一大堆官员讲话,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状况、景点景区,下午自由活动;第二天不知从哪里请来一位所谓的教育专家,上午、下午各讲一个半小时,讲者眉飞色舞,云山雾罩,听者恹恹欲睡,不知所云;第三天或第四天安排自由活动,第五天返程。这样的培训,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路上或旅游景点上,除了多交一点培训费外,几乎学不到任何东西。
我不反对教师旅游,教师利用节假日或培训的机会适当旅游,不但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但我反对上述这种打着培训旗号的旅游。教师培要处理好“学”和“游”的关系,以“学”为主,兼顾“游”,每周空出一天或半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多数教师和校长要么选择去旅游景点消磨观光,要么选择参观博物馆或大学校园,接受文化的熏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