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博士(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高标准深化文旅融合,把文旅产业打造成“近者悦,远者来”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凝聚精神力量。近年来,厦门在高标准推进文旅融合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树牢“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
文化是旅游的重要资源和灵魂所在,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市场,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内在的自洽性。面对人们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面对从养眼到补脑、从旁观到体验、从大众到分众的旅游转型,需要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文旅融合产品。
厦门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强调打破传统旅游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让文旅融合由自发转为自觉,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未知转为深知,强调“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最终实现“以文化景、以文化人”的目的。
培育“寓旅于文、寓文于旅”新业态
近年来,厦门市从供需两端发力,精心推出研学旅游、影视旅游、非遗旅游、文博旅游和乡村旅游等,在人、环境、文化间生成了新场景、创造了新价值。翔安区倾力打造澳头文化产业园、科翔文化产业园、七彩田园综合体和古厝文化养老旅居产品等,开拓了文旅融合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极。
厦门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新经济的重要形态、支柱性产业,努力做大做强跨界交互、叠加衍生、有独特竞争力的文旅融合产业链群。一是找准产业结合点,坚持“中华文化+旅游”“革命文化+旅游”“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旅游”的大方向,做足“地域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数字文化+旅游”“海洋文化+旅游”“闽台文化+旅游”的大文章。二是着眼大众消费拓展创新美食、民宿和夜经济等传统业态,着重推进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已有融合业态提质升级,着眼推广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和婚庆旅游等个性小众新业态,促使文旅融合产业产品人气旺、点赞多、效益好。
激发“科技赋能、文创增效”新动能
深化文旅融合离不开“孵化器”“助推器”,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是助力文旅融合的一双“翅膀”。“十四五”时期,厦门市计划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构建数字化场馆等平台,打造创意设计产业展示交流平台、推动厦门创意之城建设等,重要指向就是通过科技和文创深化文旅融合。
一方面,以数字化手段加快文旅融合。新科技创造新平台、带来新体验、支撑新服务。借助数字化手段,激活遗迹遗物生命力,使非遗数字化存储、立体化呈现、网络化传播;提供沉浸式体验式消费,运用VR、AR等技术创造更多更新的感官体验;进行全时段全域化传播,通过门户网站、“两微一端”、抖音等新媒体推送文旅产品。另一方面,以文化创意促进文旅融合。文创旅游是一种追求特色体验、关注自我发展的技能型体验式的旅游方式。比如,对漆线雕、彩绘、古法造船等民间技术,布袋戏、高甲戏、南音等传统剧种,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吸引游客、拉动消费。
打造“景文并茂、更特更优”新品牌
深化文旅融合,只有打造出精品力作,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大品牌、好品牌、硬品牌,才能引来人、留住人。提到厦门,人们很自然想到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历史风貌街区中山路、文创村曾厝垵,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厦门东部体育会展新城在设计建设中,注重保护传承历史厚重的刘五店避风坞、海上丝绸之路古渡口、千年商业古街等遗址,结合闽南文化打造集历史记忆、渔海文化、手工艺品等于一体的闽南风情古街区,就是着力塑造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
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既需大气魄、大思路,也需画工笔画、下绣花功。厦门着力以优势塑品牌,抓住独特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进行深度挖掘开发,让优势更优、强项更强、亮点更亮。注重以特色塑品牌,借鉴上海迪士尼乐园、深圳世界之窗、厦门方特梦幻王国等做法,打造特色综合性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强调以规模塑品牌,优化整合文旅资源空间配置和综合优势,构建区域特色突出、品牌知名度高的文旅产业板块,打造强强联合的精品线路,为广大游客提供精神大餐、心灵盛宴。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5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