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太吵闹。”这或许就是现在许多隔音差房子的房主们的心结。
楼上重物掉落,挪动桌椅,隔壁吵架摔东西,甚至刷视频的魔性音乐,你都听过吗?
不少人为此邻里反目,对簿公堂。
晚上开窗通风,结果飘进来的是节奏感十足的“最炫民族风”,让你家客厅成了迪厅,你只好关上窗打开空调,盘算着电费生着闷气。
万一你住的地方再“临街又层高”,那么“噪声buff”可以说完全叠满,基本就可以和窗外的世界告别了。
你发现了吗?近些年来,关于房屋隔音差的抱怨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大开发商的新房项目,都难逃隔音差问题的困扰。
隔音问题越来越多,是错觉还是确有其事?当我们在讨论隔音问题的时候,究竟为什么颇感困扰?
新房子隔音越来越差,并不是错觉。
当然,这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
最直接的一点,是现在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居住的房子其实从内而外都变得不一样了。
再简单一点,就是现在新楼盘的楼板、墙体普遍比以前薄了。
现在被大伙戏称为“老破小”,也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的房子,其主要使用的是红砖等材料。
这类材料的特点就是“厚实”,一般墙体都可以达到24厘米厚。
但红砖烧制会破坏耕地、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灰尘,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随着时代变化,这种建筑用砖因为其生产耗费的土壤更多、生产过程不环保、不节能等原因,在2012年被全面禁止在建筑行业使用。
事实上,砖厂、砖窑污染的案例并不少见。
谁来接替红砖的位置呢?
轻质的空心砖、水泥砖取代了原来的红砖。这些砖不仅质量轻,且强度高,抗震、保温、隔热性能更佳,生产过程也更环保。
虽然兼顾了多种功能,但实话实说,墙的用料少了,隔音自然会差些。
现在你与邻居家之间的隔墙一般都使用密度仅有红砖三分之一的加气砖或空心砖做隔墙,非承重墙的厚度一般不到20厘米,隔音明显要差一些。
除了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变化之外,还有许多影响隔音的细节:施工技术进步,让墙面更平整了,反而不利于隔音;以前木地板铺装前会架设龙骨,即地板与地面隔出一段距离,但现在基本是直接在水泥地面上铺设,没了隔层,声音就直接传播到了地面。
隔音差可以说是一个无解的居住问题。不论是室外噪音还是室内噪音, 监管、解决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
室外噪音种类很多,如果是临街,可以通过加装隔音板改善噪音问题;但如果是类似广场舞音响声、小摊贩的吆喝叫卖声或者是一些城市施工噪音,管理起来就有点难度了。
噪音具有“转瞬即逝”的特性,很难固定形成证据,一些噪声维权因为难以取证最后不了了之。
不只是住户,就连监管部门也感到头疼。毕竟不是像关掉扩音喇叭开关那么简单,这其中涉及许多与当事人沟通协调的事情。
据媒体报道,此前一建筑工地为了逃避投诉和处罚,与周边居民和监管部门玩起“躲猫猫”,只在凌晨施工。
且即便举报后,由于分管部门的不同,导致流程复杂,甚至有“踢皮球”的情况,噪音问题没法立刻解决。
江西景德镇某小区,大妈们早上六点起床跳舞,引发被吵醒的业主不满,与广场舞大妈“激斗”,一男子用水枪射向大妈,大妈则捡起小石头反击。
对于这种情况,此前执法部门只能口头劝诫,因为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文件,在执法层面显得有些尴尬。
室内噪音污染也让人比较头疼。
面对“聒噪”的邻居,好一点的能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但遇到我行我素蛮不讲理的人,还真的有点棘手。
投诉到物业,物业也没有处罚权。
报警,基层民警不会随身配备噪音检测仪,对于噪音取证的难度很大,不能仅凭报警人一面之词认定责任。
起诉,除了取证困难、诉讼有成本之外,诉讼会持续很长时间,且成本更高,无法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
取证难、流程复杂、法律适用尴尬、执法难等诸多问题,都是噪音治理的难点。
2022年6月5日,《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其中对广场舞等公共场所娱乐、健身活动产生的噪音进行了规范。
对于监管室外噪音,有法可依了。同时,法律将噪声污染治理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对广场舞扰民、施工噪音等行为作出规范界定, 明确了对违规单位和个人的具体处罚措施。
室内噪音问题的解决也在推进。
住建部发布的《住宅建筑规范》、《住宅设计规范》等都专门就室内噪音分贝数值作出详细规定。除此之外,《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正在修订,提高住宅建筑隔声标准已纳入修订范围。
图源:中国政府网
除了期待规定和标准更严格落地执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开发商和建筑公司在建造楼体的时候,自然要严格遵照现行规范施工,切莫动偷工减料省成本的歪脑筋。
对住户而言,在装修的时候,将普通窗户玻璃更换为隔音玻璃;安装吸音门、隔音密封条、天花板隔音棉;铺设吸音壁纸、地毯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噪音。
当然,如果已经处在噪音困扰中,可以尝试和邻居多沟通,毕竟大家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互相协调商议最好。
对于物业而言,多举办一些邻里活动,增进邻里了解和感情,或者在协调时多用些巧思巧言,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矛盾。
对那些劝诫无果一意孤行的噪音制造者,执法部门也不应手软,应当多措并举,坚决处罚。
法律处罚也好,标准要求也好,其目的并不是处罚,而是让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让生活秩序得到维持。
当今社会,我们的悲欢可以相通,但不应该通过隔音差的房子来实现。
从行业标准、法律制度到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解决噪音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盼望未来的住宅多一分宁静,让生活作息习惯不同的人都能安居同一片屋檐之下。
来源: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