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朝二世覆灭,在风水上有这些端倪,注定不会长久!
秦国的历史是漫长的,秦朝的历史是短暂的。为何秦朝只一代雄主,二世覆灭,风水上有没有一些端倪呢?
桐源居士认为:有。
悲剧起于骊山建陵
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王嬴政完成了灭六国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标志着秦人风水走到了光辉的顶点。
据《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秦始皇陵位置所在,确如所记。只是望峰不尖,是为中正金星。
秦始皇陵父母山
始皇陵父母山左右,因局面宏大而略显荡开,身临其境不觉其围,稍感其宽,那正是孔雀开屏的神奇效果。
虽为开屏,但必要的护卫、辅弼一样不缺。西面尽头处,高大金星雄起,卓立一方,如勇士执戈;东面山峰,愈近愈巧,呈木秀之形,山腿尽情向东北伸展,作截拦水口之势。
居骊山中线之上的秦始皇陵,依高临低,准确地建在山下领先位置——孔雀的嘴部,下喙穴。
环顾四周,山色一片,绿染皇陵。水于孔雀,渭河之于骊山,显得十分重要。
《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东过漆沮入于河。”
《水经》注:“渭水东迳鄣县西,又东迳白渠枝口,又东与五丈渠合,又东迳新丰县故城东,与鱼池水合,又东迳鸿门北,又东石川水南注焉,又东戏水注之,又东零水入焉。”
(清)乾隆《临潼县志》:“渭水出渭,源县鸟鼠同穴,山自县西十五里由咸宁入界,为临潼诸水总汇,南北之水咸入焉。由县东五十里入渭南。”
古老的渭河河道上,清晰可见在秦始皇陵前方六、七公里位置,渭河深入,横带10余公里的一段距离,然后走“之”字转东北而去。一来一去一停留,构成了一道可圈可点的入口水。
两千多年沧海桑田,河山依旧,渭河东流、骊山北向的地质结构没有变。背靠骊山,面向渭河,多好一个格局!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的秦始皇陵,怎么看都是一处风水佳穴,何况是万里挑一的孔雀开屏。
地下宫殿隐藏的风水秘密
依山造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人们共识。《大汉原陵秘葬经》曰:“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特定的山水形局,要求阴阳宅在骊山施用,必须南北向,杜绝东西向。
也就是说,背山面水是骊山龙穴唯一正确的风水选择,而不可能是其他。
西首东向的秦始皇陵。
即使是现在,目睹秦始皇陵地表建筑,也没人会怀疑这一格局,否认其坐南朝北的风水取向。
怎么也想不到,地下宫殿中的秦始皇陵,与地表建构居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考古研究表明,不但秦始皇棺椁坐西向东,墓道以及兵马俑等所有陪葬,均右转90度,向东布阵。
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以求与陵墓坐西向东的方向保持一致。
这实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特布局!
骊山两处秦陵,芷阳陵园本该坐东朝西,秦公、太后却逆葬东向;临潼陵园应该坐南朝北,秦始皇陵却拧面向东。方向上,两陵统一,保持了与祖先陵园东向的一致性,但却与风水原则背道而驰。
“势与形逆者凶。”不管其有多少条理由,结果只有一个:顺水东向,面对一去不回的倾倒败局,骊山风水得而复失,秦朝二世而亡的命运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