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刚地弓形虫感染是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确切高危因素(OR 2.70),而猫是刚地弓形虫的确切宿主。从理论角度出发,童年期养猫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存在相关性。
本项基于北芬兰出生队列1966的队列研究显示,童年期(7岁之前)家中养猫似乎并不显著升高个体日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然而,调整混杂因素后,童年期养猫史与成年后社会快感缺失显著相关;后者不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心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高危因素。
既往有研究显示,童年期家中养猫可升高长大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这一相关性可能与猫所携带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有关。荟萃分析显示,刚地弓形虫感染是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确切高危因素(OR 2.70)。有人将刚地弓形虫称为「能改变人情志的虫子」。
来自芬兰奥卢大学、美国Stanley医学研究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者对现有证据进行了回顾,共发现4项探讨童年期养猫与未来罹患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无法得出确切结论。此外,关于童年期养猫与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较轻」的形式——分裂型特质的相关性,现有证据仍不足。
研究简介 在这一背景下,上述研究者自己动手,通过使用北芬兰出生队列1966(NFBC 1966)的数据,分析了童年期养猫与日后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及成年期分裂型特质的相关性。该研究于12月29日在线发表于Schizophrenia Research。
北欧国家拥有完善的信息登记系统,有利于开展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在NFBC 1966研究对象31岁时的一波随访中,研究者获取了5713名个体7岁前家中养猫的信息,同时使用四种分裂型特质量表对这些个体进行了评估,包括躯体快感缺失量表修订版(PAS,61项)、知觉异常量表(PER,35项)、社会快感缺失量表修订版(SAS,40项)、分裂型气质量表(SCHD,7项)。共有4866人完成了这些量表。
通过收集芬兰全国性门诊及住院登记处数据,研究者获取了芬兰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患病情况,并成功地与NFBC 1966数据库进行了链接。研究者分析了与童年期养猫相关的因素,以及童年期养猫与日后罹患精神分裂症及上述分裂型特质得分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分析显示,49%的研究对象在童年期曾养过猫,即每两人中就有一人在幼年时期曾与猫为伴,这一比例相当之高。其中,女性、出生时居住于农村地区、母亲受教育程度低、母亲不想要或嫌弃孩子、母亲妊娠期抑郁均与研究对象童年期养猫显著相关。
全部研究对象中,1%被临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童年期养猫及未养猫者的累计发病率分别为0.9%和1.0%,两组并无显著差异(p = 0.80)。
表1 两组受试者的四种分裂型气质量表得分(J. Palomäki, et al. 2018)
两组受试者的四种分裂型气质量表得分如表1。调整混杂因素前,童年期养猫组的PER、SAS、SCHD得分均显著高于未养猫组,提示具有更强的分裂型特征。然而,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只有SAS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分别针对农村及城市人群进行分析后发现,农村人群童年期养猫与SAS得分较高显著相关(p= 0.010)。
讨论 本项研究的样本量不大,且刚地弓形虫在北欧地区并不是很常见,可能对结果的外推性造成影响。然而,通过使用四种分裂型特质量表,研究发现童年期养猫史与成年后社会快感缺失显著相关,该结果与既往一项研究的结果类似。社会快感缺失不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心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高危因素。
如上所述,童年期养猫与精神障碍的相关性可能与刚地弓形虫有关。未来需要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以复制上述结果,并明确刚地弓形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最终指导精神分裂症的一级预防。
文献索引:J. Palomäki, J. Koskela, J. Suvisaari, et al., Schizophrenia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16/j.schres.2018.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