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的秋日山丹马场。 杨艳敏 摄
航拍下的秋日山丹马场。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4日电 (记者 徐雪)深秋时节,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大马营草原已经泛黄,每天上午十点多,山丹马场成群的骏马都会被牧马人赶出圈舍,在河岸边饮水吃草。
1949年以来,山丹马场培育军马半个世纪,后经多次归属演变,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的直属企业,目前是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马场。
图为山丹马场的牧马人。 徐雪 摄
出生在山丹马场的院天军,属第二代马场人,他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练就了上乘的骑术。由于长期在外牧马,院天军的皮肤黝黑,长期陪伴工作的“坐骑”,被他亲切地唤作“阳鼻梁”,“常与马为伴,自然结下深厚的感情,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会疼惜。”他说道。
受父亲的影响,院天军的儿子院浩自小就爱马,并在北京学习了专业的技术,大学毕业后返回马场,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牧马人。在草原上,他与几名牧马人一起,挥舞起手中的鞭子,数百匹骏马扬鬃奋蹄,从远处山丘一路奔腾而来,场面震撼。
在马场工作了32年的高级畜牧师霍成新介绍说,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适应市场需求,山丹马场逐步引进阿拉伯马、英纯血马、顿河马等国外优良马种对山丹马进行杂交改良繁育,培育出了“阿丹”“英丹”等新型骑乘马匹,该类马匹因结合了山丹马和国外马的优良特征,成为了国内旅游景区和各类马术运动会的主要用马,并曾多次在国内大型赛事上获得过奖项。
图为山丹马场的秋日牧马景致。 徐雪 摄
山丹马被当地人称为结实型的“壮小伙”,该马雄健膘悍,善走对侧快步,速度和持久力俱优,但相比国外的知名马种,在个头外形稍有逊色。经过改良的山丹马“颜值”提升,头颈清秀、背腰平直、四肢修长、体态匀称,颇有传说中“火焰驹”“千里骥”的英姿。
近年来,为适应国内、国际马匹运动和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山丹马场在继续改良“山丹马”品种基础上,逐渐引进国外优良种公马和种母马进行纯种繁育,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
“80后”安自爽是第三代马场人,在外地读完大学后选择返回家乡工作,“马场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夹杂着很多地方的口音,但一扎根到这里都是‘马场人’。”她说,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冬季长,夏季短,仅有两个月的“阳光灿烂”,继而就是漫长的寒冷,所以在这里工作要经得住“考验”。
“山丹马场由于地处祁连山生态保护区,我们将在严格按照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前提下打造以‘马文化’为核心的人文深度旅游业态,发展生态旅游,开展群马参观、赛马表演等活动。”山丹马场一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樊力说,下一步,山丹马场将以马匹繁育和马文化产业两个方向为重点,培育我国专用运动型马匹优良品种,打造国内知名专用马匹培育基地和重要的种源供应基地,建立面向全国的马匹改良与专业马匹调教训练体系。
山丹马场地处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核心地段,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当地人看来,把草原保护好,马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图为山丹马场骏马饮水吃草。 杨艳敏 摄
自1964年以来,山丹马场管护和建设祁连山北麓中段水源涵养林和草原涵养区,健全了森林“三防”体系,辖区森林近55年来从未发生火灾和盗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
如今,这个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字号国企”,正坚持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型成为集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高原食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四大产业为一体的现代企业。(完)